金属外墙板安装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,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细节:
一、施工前准备阶段
材料检查
首先要检查金属外墙板的质量。查看板材的尺寸是否符合设计要求,误差应在允许范围内。例如,对于长度和宽度,偏差一般不应超过±3mm,厚度偏差不超过±0.2mm。同时检查板材的平整度,将板材放在平整的地面上,用手触摸或使用靠尺检查,相邻板材的高低差不应大于1mm。
检查金属外墙板的外观质量,看是否有划痕、凹痕、变形、氧化等问题。对于有涂层的金属板,要检查涂层是否均匀,有无剥落、起泡等现象。如发现质量问题,应及时更换或处理,以免影响安装后的整体效果和使用寿命。
工具准备
准备好合适的安装工具,如电动螺丝刀、气动铆钉枪(如果采用铆钉连接)、电钻、扳手等。确保工具的性能良好,并且根据金属外墙板的材质和安装方式,选择正确的钻头、螺丝、铆钉等配件。例如,对于铝合金外墙板,应使用专门的铝合金螺丝,以防止电化学腐蚀。
另外,准备好安装所需的脚手架或吊篮等高空作业设备。脚手架的搭建要牢固稳定,符合安全标准。吊篮的绳索、滑轮等部件要定期检查和维护,在使用前必须进行安全测试,确保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。
墙面预处理
对安装墙面进行清理和平整处理。清除墙面上的灰尘、油污、疏松的抹灰层等杂质。如果墙面不平整,偏差较大,需要进行找平。对于平整度偏差在10mm以内的墙面,可以采用水泥砂浆找平;偏差较大时,可能需要采用轻质墙板等材料进行重新处理。
检查墙面的垂直度和阴阳角的方正度。墙面垂直度偏差每米不应超过3mm,全高不应超过10mm。阴阳角方正度偏差不超过3mm。如果不符合要求,需要进行校正,以确保金属外墙板能够顺利安装,并且安装后的墙面平整、垂直。
二、安装过程中的细节
安装顺序
一般按照从下往上、从左往右(或从右往左)的顺序进行安装。先安装底层的金属外墙板,作为后续安装的基准。底层板的安装要确保水平,使用水平仪进行校准,水平度偏差每米不应超过2mm。
在安装过程中,相邻两块金属外墙板的安装顺序也很重要。如果是采用搭接安装方式,应先安装上面一块板,然后将下面一块板向上搭接,搭接长度通常根据设计要求,一般不小于15mm,以保证防水性能。
连接方式
金属外墙板的连接方式主要有螺丝固定、铆钉固定和卡槽式连接等。如果采用螺丝固定,螺丝的间距要合理。对于平板型金属外墙板,螺丝间距在长边方向一般为300-400mm,短边方向为200-300mm。螺丝拧紧时要注意力度适中,避免板材变形或损坏。
当使用铆钉固定时,铆钉的规格要与板材厚度相匹配。铆钉间距可比螺丝间距稍密一些,长边方向一般为200-300mm,短边方向为150-200mm。在铆钉施工过程中,要确保铆钉头与板材表面紧密贴合,不能有松动或翘起的现象。
卡槽式连接方式相对简便,但对卡槽的精度要求较高。安装时要确保卡槽和卡件的清洁,无杂物,并且卡接牢固。在卡接完成后,要检查连接部位是否有缝隙,如有缝隙,应使用密封胶进行处理。
防水处理
金属外墙板的拼接处是防水的关键部位。在拼接处应使用防水密封胶进行密封处理。密封胶的性能要符合要求,具有良好的耐候性、耐水性和粘结性。在涂抹密封胶时,要保证胶缝饱满、连续,宽度均匀,一般胶缝宽度为8-12mm。
对于有排水要求的金属外墙系统,如开缝式外墙板,要在墙体内侧设置排水通道和排水孔。排水通道要保持畅通,排水孔的大小、数量和位置要根据设计要求设置,一般排水孔直径为8-10mm,间距为3-5m。
伸缩缝设置
根据建筑的热胀冷缩情况和金属外墙板的长度,合理设置伸缩缝。伸缩缝的间距一般不超过12m。在伸缩缝处,金属外墙板应采用特殊的连接方式,如采用伸缩节或预留一定的间隙。
伸缩缝内应填充弹性材料,如聚氨酯泡沫塑料、橡胶条等,填充材料的厚度要与伸缩缝宽度相适应,并且要保证填充紧密,防止雨水等渗入。
三、安装后的检查与验收
外观检查
安装完成后,对金属外墙板的整体外观进行检查。查看墙面是否平整,金属板之间的拼接是否紧密,有无明显的缝隙、高低差等问题。表面的颜色和光泽是否均匀一致,有无划伤、掉漆等现象。
检查墙角、窗边、檐口等部位的金属外墙板安装是否符合要求,这些部位是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,如墙角处的金属板是否垂直交接,窗边的金属板是否与窗框紧密贴合,檐口处的金属板是否有良好的排水坡度等。
性能检查
进行防水性能检查。可以采用淋水试验,用喷头对安装好的金属外墙板进行喷水,喷水时间不少于30分钟,喷水压力为0.2-0.3MPa。观察墙体内侧是否有渗漏现象,如发现渗漏,应及时查找原因并进行修复。
检查金属外墙板的抗风压性能。根据建筑所在地区的风压等级,采用专业的风压测试设备或模拟风压环境,检查金属外墙板是否有松动、变形等情况。抗风压性能应符合设计要求和相关建筑标准。